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文化何以复兴

2017-01-12 专注三农领域 沐金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本期文荟聚焦中国乡土文化的当代命运,两位青年作家脚踩坚实大地,深入乡土生活,以各自的切身观察,提出了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

何为乡土文化

对我们这些寄生于城市、又在为寄生的城市出谋划策的知识分子,乡土与我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还是乡土里生乡土里长的那些穷孩子吗?我们还理解生我们育我们的大地吗?

  
乡土到底是什么?仅仅只是家乡的那片风景?还是那座小院子或在那里生活的父母?抑或是浩荡无垠的田野?乡土文化又是什么?


我又一次翻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图书馆匆匆拿起过这本书,但仅仅只是翻了几页,就扔下了。那时,我是乡土文化的反叛者,是故乡的叛徒。那时候的大学生几乎都是。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都是我们这些乡土子孙们的代言人。我们迫切地想生活在城市。我们极力地批判农耕文化,赞颂海洋文明及在它之上生长出来的商品文化。我们批判忠孝,嘲笑礼义,蔑视廉耻。谁强调道德,谁就是我们的敌人。生活就是如此地不可思议!今天我总在反问,为什么我们当年会那样?而又是为什么我们如今会一点点地重新认识大地,重新亲近自然,重新追寻大地上那些古老的脚印?




费孝通本来生活在江苏吴江县城的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他接受过传统教育,也留过洋。在他的胸怀中,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他去过的欧美世界,代表了激进的现代性文化,另一个则是古老的保守的乡土中国。受梁漱溟之邀,费孝通到山东邹平县参加乡村建设工作,这使他接触了真正的乡村。这个曾经也是要学医的青年,从乡村出发,去理解整个古代中国。所以,在他的世界里,乡土文化不光是乡村的文化,同时也是整个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就是以那种方式在生存、发展、生老病死。费孝通是以庄子所讲的那种庖丁解牛的方式来解剖中国的。从他的《乡土中国》来看,他对中国乡土文化既是理解的,也是批判的。他不是那种激烈的革命家,什么都要彻彻底底地推翻,他是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性格。但乡土中国需要变革,这是费孝通写《乡土中国》的潜在目的,只是,他认为应该顺着乡土中国的纹理进行变革。


费孝通把他的这种思想集中于《乡土中国》这本薄薄的册子中,它不是那种大而全的通论,而是靠灵感、靠感性的生发而随意勃发的,但它恰恰以这样的随意性柔软地打动了读者。七十年后,在深夜,我读着那些仿佛是在田垄间生长出来的句子,格外亲切。是的,乡土不是乡村的代名词,而是一种与大地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文化与生活。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乡土文化是一种根植于大地,在大地上建立乡村、城镇、礼仪、制度、庙宇,并且以此而建立起自由、幸福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它是有完整的宇宙观、人生观、伦理观的文化,有可供人们学习、思想的一系列经典文化,如《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中庸》《礼记》《诗经》《乐经》等,它帮助人们理解天地宇宙、大地山川、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小宇宙(身体)。


从根本上来说,它就是钱穆所讲的与海洋文化、游牧文化相对应的三大文化之一的农耕文化。再说小一些,它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所谓乡土文化的复兴,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它不是复古。它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评估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了百年的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文化的一种方法论,同时也是在寻找如何克服当今人类面临的宗教矛盾、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国家矛盾及人的自我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方案,当然,它更是我们作为中国人重新寻找血脉、重新寻找天地大道的必由之路。


迷途中,我们必须像伏羲、亚伯拉罕一样重新仰望星空、俯首大地,去寻找人与宇宙新的准则。


迷茫中,我们问计于先哲。


作者:徐兆寿 


END


推荐阅读:



东北农大副校长:“十三五”时期“三农”问题思考与政策建议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